旅游是体验经济,更是信任经济。把交通选择权还给游客,看上去让景区少赚了一笔,实则换来口碑和复游率。当景区交通不再成为变相“买路钱”,当游客的脚步真正自由,西安才能真正向世界诉说开放与好客的千年底蕴。至此,西安的确开了个好头,期待更多地方跟上,让“诗与远方”不再被最后一公里的“收割”坏了心情。
近日有媒体报道,西安市发改委与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日前推出新规,要求景区内具有垄断性且游客普遍需要乘坐的景区观光车、摆渡车、索道、缆车、游船、电梯等交通运输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,景区内交通工具、配套停车场到景区大门的交通工具,除因安全、环保等原因确有必要统一乘坐外,不得强制要求游客乘坐并收费。
长期以来,部分景区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天然垄断属性,将内部交通服务异化为强制消费的“门票后的门票”。游客面对“此路是我开”的窘境,要么忍受不合理的价格“过路”,要么被迫消耗远超合理限度的体力与时间。这不仅是对游客选择权与经济利益的直接侵害,更在无形中侵蚀着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与公信力。西安新规的精髓是“两板斧”:一是垄断交通工具必须按政府指导价来,利润空间被压缩,坐地起价、节假日翻三倍的时代过去了;二是除非真有安全、环保硬需求,否则不得强制乘坐。换句话说,以后景区再想把大门挪到十公里外,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拿出环评和安全报告,而不是拍脑门就收费。这清晰传递出公共管理向服务型角色转变的积极信号,旅游服务应以游客体验为圆心,而非以创收为唯一标尺。
然而,纸面规则落地生根绝非坦途。“安全、环保等确有必要”的例外条款,是否会成为某些景区变相强制的新借口?游客面对隐蔽的变相强制时,维权渠道是否畅通高效?这些细节的落实与监管的韧性,才是新政能否真正“破冰”的关键。
此外,指导价怎么定、成本监审谁来查、违规收费谁处罚,都需要配套细则和常态化监督。更要警惕“换马甲”,例如今天叫摆渡车,明天改叫“生态小巴”“文化专列”,换个名字继续收高价,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把“强制”二字的解释权牢牢攥在手里,别给企业留下“文字游戏”的空间。
众所周知,旅游是体验经济,更是信任经济。把交通选择权还给游客,看上去让景区少赚了一笔,实则换来口碑和复游率。毕竟,没人愿意花了门票钱,却还要在景区门口被“再割一刀”。放眼全国,类似争议在旅游城市绝非孤例。西安的新规因此具有了标杆意义,它提示所有旅游目的地:唯有拆除人为设置的“路卡”,让游客真正用脚投票,才能赢得可持续的口碑与发展。
当景区交通不再成为变相“买路钱”,当游客的脚步真正自由,西安才能真正向世界诉说开放与好客的千年底蕴。至此,西安的确开了个好头,期待更多地方跟上,让“诗与远方”不再被最后一公里的“收割”坏了心情。
◎邹通
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